疫後旅遊型態的改變?彈性自由包團走、服務貼心質感佳 展開旅遊新篇章

經過三年疫情的影響,到今日震盪後的復甦,「報復性出遊」已成為全球重要經濟預測的指標。重返旅遊業發現,這幾年除了全世界通膨、油價、人力成本的提升,就連遊客的心態也有所改變,造就出全新的旅遊型態與風潮。

Heho營養師嚴選 10 株專利益生菌!三週解決上班族的所有煩惱

「目的地」升級為「目的」 感受更加倍

觀光升級不只是理念,在旅遊過程中,需要注入更多文化、知識、體驗、感動等豐富內涵的主題式活動。疫情衝擊加速旅遊型態轉變,因網路資訊發達,透過臉書、IG 就可以即時掌握目的地現況,導致現在的旅客喜歡「目的性旅遊」多於「旅遊目的地」。

雄獅旅遊集團董事長經理黃信川分享,以前遊客大多於自由行或跟著大團走這兩種選擇,疫情之後出現了所謂的中間派,小團體的旅遊市場興起,除了小巴士需求大幅增加,也想要做更彈性的行程安排。

只要整車同意就可以改變行程,加上現在半自主的旅客在行前多已經做過功課,如果接待的業者和領隊人員在專業上有所不足,也很容易失去旅客的信任,造就小團體、分眾、精緻化等旅遊模式關鍵字。

大交通延伸更便利 量身打造規格化

另一趨勢則是大交通與落地服務,像是飛機、高鐵、火車、船舶等大眾交通工具,將旅客送到目的地以後的接待與貼心服務,遊客可以在出發前就決定遊程,或是抵達目的地以後再依據需求選擇活動。

這種小團體旅遊模式幾乎算是量身打造,類似客製化的旅行產品因無法持續複製,更有獨特性。像是台灣就有推出針對年長者的樂齡旅遊、軌道經濟、森林療癒、綠色永續、生態探索等特色行程,也在近期造成迴響。

全球永續生態旅遊 推動部落創生

疫後還有一個改變,就是大家對於環境的保育更加熱絡,這時可以透過文化及生態元素增加旅遊深度。以台灣為例,除了天然森林的生態環資源,山林文化面向更是豐富,包括原住民文化、百年的林業發展史等,成為吸引國際觀光客前來探訪的價值。

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,阿里山林業鐵路作為台灣重要國寶級文化資產,未來的營運模式除當日往返的直達列車定期班次外,更依照季節特色,安排停靠特色站點的郵輪式列車,深度遊覽林鐵自然與人文之美。

文 / 許筑婷 圖 / 楊紹楚

延伸閱讀 :
不只看郵輪!2023 多場國際盛事再現基隆港 周邊美食觀光全攻略
想來趟說走就走的國外小旅行?距離近、語言通、免計畫 去這裡就對了!
春天來了!網羅全台 15 處「生態園區」 一起走進最天然的大地教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