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耳機聽音樂會傷害到耳朵,已經是講了許多年的「衛教文」,但許多人並沒有把耳朵當成跟眼睛一樣需要保護的器官,常常處在充滿過多聲音的環境而不知道。像是晚上睡覺時,如果放太大聲的音樂,就會造成耳朵細胞的傷害。
聽力受損並不只是「聽不到」
一般人認為聽力受損,就是指「聽不到聲音」,但其實比較容易被忽略的聽力受損,是「聽不清楚講什麼」,也就是雖然聽到了聲音,但處理複雜訊號的聽神經纖維沒辦法正確傳遞。所以長期接受到巨大的聲音,看起來似乎一樣聽得到聲音、聽力檢測也正常,但卻會處於聽不清楚人家說話的困擾。
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耳科主任陳錦國說,我們一般都會把聲音分成音樂、噪音2種,但無論是喜歡的音樂、還是不悅耳的噪音「都是聲音」,耳內的毛細胞不會做主觀的分辨。「所以會不會傷害耳朵,看得是音量的大小、接觸的時間長短,不是好不好聽。」
像是一般搭捷運、搭公車的時候,其實聲音就很大,陳錦國說,大概在80分貝的時候,聽覺細胞就會受到損害,聽力就會下降,但可能當下感覺沒有這麼強烈,而公車、捷運的聲音,就差不多是80分貝左右。「我有個學生就是每天搭公車通勤的時候戴耳機,結果後來就出現耳鳴,而且聽不清楚人家講話、都要一直說『可以再講一次嗎?』」
睡覺聽音樂,怎麼做才好
睡覺時聽音樂,因為會有隔絕外界聲音的白噪音效果,或是有高頻、低頻的組合的粉紅噪音,聽起來比白噪音更像自然的聲音,所以能讓大腦進入放鬆的狀態,也讓很多人喜歡用音樂入眠。
但即便不戴耳機,自然環境中還是本來就會有許多聲音在刺激聽覺毛細胞,尤其在睡覺時,耳朵的聽覺細胞會比較敏感,對於聲音音量的接受度也會下降,大腦如果接受到太多刺激,也會睡不著、或是只有淺眠。
陳錦國說,聽音樂不是不行,只是音量跟時間還是要調整,聽音樂的時候不要超過50分貝,音響不要太靠近耳朵、也不要放到一整晚的音樂,最好要給耳朵至少一半安靜的休息時間。
平常怎麼保養耳朵?
雖然耳朵跟眼睛一樣是不斷在使用的器官,但很少有人會注意到要給耳朵休息的時間,而且會忽略聲音在身旁的過度刺激。陳錦國也說,其實聲音的刺激會讓血管容易收縮,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「有人做過統計,在噪音旁邊待5分鐘,心血管的問題提高20%發生機率。」
但有些人可能因為工作環境的需求,可能在工廠接觸到很大的聲音,當然就要適時戴耳塞、做防護,但陳錦國說,他了解耳朵裡面有東西是會不舒服的,所以很多人不願意戴耳塞,但至少要隔一段時間就讓自己耳朵休息一下,因為耳朵的損傷也是無法恢復的。
至於平常人,無法避免會有聲音的不斷刺激,不過可以透過「不要熬夜」、「規律運動」來保養耳朵,陳錦國說,運動可以增加身體循環,而不熬夜可以維持自律神經正常,也能讓耳朵的功能能好好運作。
延伸閱讀:
文/盧映慈 圖/許嘉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