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慮是人生的一部分,但不應該是人生的焦點。不論是轉換跑道,或是堅持在原本的路上走,別忘了,你都是在為自己奮鬥,因為人生的目的,不是要去符合別人心中的樣子,而是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。給自己多一點鼓勵,給明天多一點期待,不用過於擔心眼前的煩惱,即使此刻雨下得再怎麼大,還是會有陽光出來的一天。
不是不想走,而是不敢走
眼角瞄過時間,原來已經快晚上十二點,好幾天差不多都是這個時間回家。這對我來說並非反常,跟平日相比也只是晚個一、兩小時而已,許多科技公司此時也依舊燈火通明,我知道回家的路上不會只有我。
昨天此刻,我已經開始要整理背包,記錄一下當天的工作進度,按下電腦的關機鍵,確認皮夾跟鑰匙都有帶到,帶著充實的心情回家。但此時我卻還是盯著螢幕,沒打算離開。
辦公室只有我一個人,很安靜,但我的心跳聲卻很沉,也很響,跳的速度比平常快,手心跟額頭也冒了一些汗。胸口有點悶,彷彿有一塊石頭壓著,我好像還有點頭暈、想吐。這種現象不是第一次出現了,卻是近來最明顯的一次。
我感覺有股吸力正在把我往地板拉,整個人就快要掉下去。我知道我的身體想要警告我什麼,半年前我的眼睛才因為複視差點無法正常看事物,從那次以後我就特別注意—或者說是才開始在乎—身體發出的任何警訊。
我知道我正在焦慮,但我不知道是為了什麼。要列出可能的原因不難,工作壓力、專案進度掌控、擔心樣品會出錯,都有可能,只是這些都無法說服我,因為不論專案的期限或內容我都準備好了。何況這次只是部門要實驗的樣品,並不需要對客戶負責;出錯沒關係,找到問題更有價值。
可是,我就是克制不住焦慮,我就是覺得還應該要再做點事情才可以下班。只是事情都做完了,卻捨不得離開,為什麼?我很困惑,明明已經很努力,為什麼心中會有如此大的焦慮?明明這份工作有發展機會,為什麼我會那麼排斥它?為什麼我已經用光精力,此刻心中卻塞滿著內疚?
我就坐在辦公桌前,任由焦慮感裹住我,猶如被一件濕掉的衣服緊緊黏在身上,甩也甩不掉。這是我離開上班環境前印象最深刻的一晚,半年後我也就辦好離職手續。
回想起那陣子的我,好像愈來愈不敢在假日時休息,愈來愈擔心自己落後這個社會太多,愈來愈害怕鬆懈帶來的後果,愈來愈恐懼跟想要的未來錯過。當時我還不太會處理人生的焦慮,我只知道我想要在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現,想要存下更多的錢,想要取得更高的成就。
那一晚之後,只要我有時間就會問自己類似的問題:「我的努力到底是為了什麼?」也才逐漸釐清在這些以「自我期許」為名的包裝下,我忽略一件很嚴重的事:之前的努力是為了外在的世界,而不是內心真正的期許。
寫到這裡,我想跟你說,如果你也是已經有在努力卻還是焦慮的人,並不是你努力的不夠,而是這個世界一直在提醒人「來不及」,一直在提醒別人有多成功,一直在告訴你現在的努力根本微不足道;看看人家半夜都還在努力著,你有什麼資格休息。
可是,事情並不是這樣的
覺得來不及,是因為你對自己有期許,你心中有想要做的事,所以你才會愈努力就愈害怕時間不夠。覺得別人比較成功,是因為你也只接受到片面的成功訊息,他們在過程中的失敗並沒有透過網路傳遞給你。覺得自己現在的努力微不足道,是因為你比較的對象是已經努力很久的人,經驗比你多,累積的資源也較多,搞不好還是萬中選一的幸運兒。
換句話說,你會焦慮,代表你在起步,也還在進步,但你卻拿已經通過終點的人來跟自己比較。然而,一個人的努力會被看見,通常不是他做了很多的事,而是他做了很久。一件事情會成功,通常也不是做的人走對了路,而是走過很多的路。
肯定自己從來就不容易,我們活在一個把比較當養分的世界,處處提醒人有多麼不足。只是,如果你總是待在別人的世界裡,就算再怎麼用力的活著,還是無法找到喜歡的路,看不見想要的出口。
走得快的人,不一定走得遠;走得遠的人,也很少一開始就順遂。那些在別人眼中取得成就的人,說起來也就是撐得比較久而已。不要否定自己努力的樣子,只因為你覺得比別人晚出發,比別人走得慢,比別人承受到更多的打擊。
別忘了,能夠一直陪你走下去的,永遠是那個不願放棄的自己。
※本文作者為艾爾文,原文授權自《你,很好:接受過去的你,喜歡現在的自己》,方智出版社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