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沒有發現自己住的地方,住越久東西會堆放的越多呢?想要整理不常用的舊物時,總是會發現家中的某位成員會很不開心,嘴巴會念著「東西放著總是會用到。」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呢?如果有相同困擾者,可以試試看文章提供的方式來減少家中物品吧!
「反正收起來也會忘」,就給需要的人吧!
景氣的演變,會帶動人與物質的關係,從一九四〇年代的窮困貧乏、一九六〇年經濟起飛、一九九〇年台灣錢淹腳目……接著在二〇〇〇年之後到現在,台灣景氣開始衰退。
經濟越好,大家就越敢買,不過心態成為很大的關鍵。台灣的老一輩居民,因為窮苦過,對於好不容易得來的物品,都有捨不得丟的、便宜就要買回家的通病。這樣的習慣,常不知不覺得就影響到下一代。從原本空空的房子→任意購物消費→東西爆滿→捨不得丟,最後家裡就越來越滿、讓家深陷在雜物堆中。
我的老家有兩個烘碗機,每個烘碗機裡,大約有20至30人份的筷子、湯杓,以及大量的碗盤,但算算家裡的人,即便是過年大家團聚一起吃飯,頂多11至14人左右,根本用不到這麼多筷子。而這些餐具之所以會這麼多,是從舅舅家、外公家及自己家中拿來挪去,慢慢累積集中而成。
和許多家庭一樣,我媽幾乎是把烘碗機當成餐具櫃,不只是烘碗機裡是滿的,就連餐櫃裡仍有大量的碗盤。看著烘碗機裡緊繃的筷架,邊緣已經出現裂痕,每次洗完碗盤,這些陳年餐具就跟著一起烘乾。
受不了家中烘碗機,決定來個小試驗
於是我決定來做一個記憶實驗,這個實驗,我把它取名為《什麼東西不見了?》我收掉了一半以上的筷子、湯匙跟叉子,讓塑膠筷架變得鬆散有空間,要拿要放不必使用蠻力。原本塞在烘碗機四邊的大湯匙、叉子等,也被我收到剩下五個。
當晚我媽並沒有察覺。一天兩天過去了,我終於忍不住開口問:「你不覺得烘碗機變得比較㝗(台語,音同ㄌㄤ,鬆的意思。)嗎?」
當下,母親腦中警鈴響起,馬上問我:「是有比較闊比較㝗(ㄌㄤ),妳是不是把什麼東西丟了?」
「沒有啊!暫時收起來而已啦!」我隨便給個說法,想看他的反應。
「趕快放回來!」母親馬上交代。「好,那考考妳,有哪些東西不見呢?」我想測試他的記憶。
只見可愛的老媽左思右想,翻了翻烘碗機的內容物, 等了大半天就是說不出個所以然,過了一會,竟然為之惱羞,大聲的說:「趕快把東西放回來啦!那些東西還要用。」說歸說,老媽隔天就忘記了,後來我就自己作主把這些餐具,一口氣全都捐到收容安置機構,做為街友圍爐或聚會時的臨時餐具。
像這樣的測試,可以對自己或家人進行實驗,很快就可知道,那些被收起來的物品,對當事人是否有用,真的具有意義,是不會被擺在家裡堆積塵封的。
這個實驗可以與家人一起試、也可以自己執行。開箱時,若只記得30% 以下的物品,並且發現自己在這段時間內,根本都沒使用到這些東西,就代表這些東西不存在也不會造成任何不便,可考慮整箱送出。
記得某次演講說,一位聽眾告訴我:「先前也做過這樣的事,半年之後,我就忘光光了,後來我連箱子都沒拆,就整箱丟回收了!」見他這麼乾脆也蠻讓我驚訝的,問她哪來的決心?他很爽快的回答:「我怕一打開箱子,又把整箱留下來了,家裡已經很小了,不希望佔空間,眼睛一閉、心一橫,就讓它去吧!」
說實在的,自己裝箱放個一兩年,之後若不拆箱還能細數箱中物,應該都算是奇葩了。
※本文作者為林黛羚,原文授權自《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》,原點出版提供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