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堆積的東西遠超過你可以控制的數量,甚至已經波及、影響到你生活起居,你很可能會從慢性雜亂變成囤積症。生活周遭有很多老人、中年人有這樣的狀況,明明是無用處的雜物,卻不停撿回來不停堆積,即使家人清除,很快又會堆回原來的樣子。台灣第一位收納教學專家廖心筠,整理出了8點囤積的不良習慣,讓人不只面對問題改變居家環境,更幫助人生更加美好。
囤積的根源是?
1. 另一半對環境的要求度非常低
另一半覺得沒差,所以即使想改變的人做什麼,或不做什麼,另一半都沒有任何意見,同時也都不幫忙。
2. 失衡的購買慾
對於「家裡很亂」這件事,總覺得空虛無力,於是買更多東西來填補空虛,殊不知這樣造成更大的混亂。
3. 重複購買
家裡太亂,要用的東西根本找不到,所以買了又買,於是相同的物品買了N個。
4. 總覺得留著「哪天」會用到
其實,你根本不記得它在哪裡?也不記得自己有買過,「哪天」這個未來需求,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會用得到?
5. 習慣把東西堆在地上,或角落
千萬不要把東西放在地上!有一袋就有十袋。放在地上的東西,久了,就像是會繁殖、無性生殖一樣,一袋一袋一箱一箱陸續集中,向上或向兩側蔓延。
6. 養成教育、生活習慣問題
從小,就沒有習慣倒垃圾,甚至不知道如何分類垃圾,不知道怎麼清潔,買了清潔用品也不會打掃。
7. 常用忙碌,來當作不會整理的藉口
一直用逃避的心態來面對,其實真的下定決心就能做到。
8. 從無力感轉為放棄
反正都這麼亂了,就算了吧!反正都堆這麼多了,再堆一點也沒差。
囤積,有時候是心病,一種缺乏安全感的精神病,除非當事人能面對,或願意接受治療,否則這樣的情況只會無限輪迴。我曾經去過一個囤積症媽媽的家,整理過後,我們丟掉了一整台小貨車,用黑色垃圾袋裝的衣服量和N包垃圾的雜物量。這個媽媽把女兒從出生到現在,共27年來的床包都留著,40、50年來的衣服都留著。家裡還有八百多張名片、上千支筆、數不清的包包,通通占據在她的床、她的書桌和衣櫃。
我覺得收納工作像家的心理醫生,透過目前環境的狀況,去找出每個人生活在雜亂裡的真正原因。聽聽他們的故事,用精準的態度矯正他們收納的盲點,用整齊的力量影響他們未來的人生。
※本文作者為廖心筠,原文授權自《從家開始的美好人生整理》,創意市集出版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