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談人體腸道裡的細菌問題,先來看看腸道與細菌的關係有多深。人體有70%的免疫力(如免疫球蛋白IgA)是來自腸道,有95%的感染性疾病是與腸道有關;而在人的一生中,大約要排出4000公斤的糞便,其中有1/3是腸道細菌,而超過80%的毒素是由腸道排出體外。
人體腸道有超過400種菌群,總數超過100兆
上面的這些數據,代表細菌在腸道的運作功能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。而在我們腸道內的菌群有400多種,總數約100兆的細菌,分成益生菌群、中性菌群和有害菌群3種。
益生菌有哪些功能?
在正常的情況下,胃道中多數的細菌是對人體有益的,也就是可以幫助消化乳糖、分解並排泄多餘膽固醇、提供維生素B群、提升免疫功能的「益生菌」,而益生菌和腸道黏膜共同組成了一道屏障,對抗各種外來的病原微生物。當人體腸道內益生菌的比例愈高,微生態環境愈好,腸道就會愈年輕而有活力,減少體內毒素的生成,也減輕了肝臟負責解毒的負擔。
在人體腸道內的3種菌群保持動態平衡時,腸道就處於健康的狀態,但如果出現腹脹、腹瀉、便秘、腸躁症與排氣頻繁等狀況,就代表腸道內部的益生菌數量減少,不敵有害菌群了。
腸道益生菌數量隨個人身體狀況與年齡而有所差異
有一項臨床研究指出,身體健康的人腸道內的益生菌比例達到70%,普通人則只有25%,至於便秘者腸內的益生菌則是減少到15%,而罹患癌症病人腸道內的益生菌比例更低到只剩下10%。
而腸道內益生菌的比例,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、免疫力的減弱、再加上不良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而逐步減少。另一項臨時研究則是顯示,青年時期人體腸道內益生菌的比例已只有初生嬰兒的一半,到了中年期時,則只剩下初生嬰兒的不到30%,等到到了老年期時,腸道內的益生菌比例,平均竟然只有初生嬰兒的1/9。
面對腸道內菌群失調、中性菌群與有害菌群爆增而益生菌群銳減的狀況,就需要適度地補充益生菌,以降低血清中的膽固醇濃度、輔助調節血糖,甚至幫助強化大腦運作功能。
選擇補充腸道益生菌的3個條件
要想達到上面所說補充益生菌的效果,就必須符合3個條件:
一、選擇優質菌種:
口服的益生菌從口腔經過胃部的胃酸,還有膽囊的膽汁的「考驗」而到達腸道發生作用,就需要相當優質的菌種,目前市面上的細生菌種類非常多,但一般而言,還是以雙歧桿菌、乳酸桿菌(比菲德氏菌)與鏈球菌屬這3種益生菌的效果最好。
二、菌群保持活性且數量充足:
補充益生菌想要達到保護腸道的效果,需要足夠的數量,平均每次至少要補充50到100億CFU(菌種形成單位),而且生菌厭氣、不耐高溫,大多在接觸空氣一段時間,或是環境溫度超過攝氏40度時,就會失去活性。而益生菌要是活菌才具生理作用,所以必須注意要在有效食用期限內使用。
坊間有不少益生菌產品號稱含有上百億CFU的益生菌,但其實都是在生產包裝時存在的數量,在運輸與放置陳列後,活性與數量都會大大減少。而根據美國優酪乳營養管制協會規定,每一克優酪乳培養菌需含有1億以上的CFU。一般優酪乳150~200 克,約含100至 2000億的CFU;一般補充品(錠劑包裝),每顆含 2000-7000萬的CFU。
三、菌群能長期存留在腸道內:
益生菌在服用一段時間後仍能存留在腸道,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保護腸道、對抗壞菌的功能,許多市面上的優酪乳或補充劑,雖然含有豐富的益生菌,但卻無法在腸道停留,所以即便能夠促進消化,但功能也相當有限。
延伸閱讀:
文/陳亦云 圖/何宜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