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人面對生老病死,最親愛的家人因為重病、意外而離開,有多少人可以不責怪自己?「為什麼當初被搶匪射擊的不是我?」「為什麼當初被招牌砸中的不是我?」但這種內疚感,其實傷害到的是這些留下來的人。
倖存者內疚:如果我還能多做一點什麼
倖存者內疚(Survivor Guilt)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內疚感,當事人不是真的做了什麼錯事,而是對於自己在一場災難之中,可以「存活」下來感到內疚,尤其是那場災難帶走了倖存者親密的人,會讓倖存者更沒辦法接受。
像是發生車禍,坐在旁邊的家人死亡、自己卻活了下來,很可能會有「為什麼車子撞到的不是我?」的內疚感;在颱風、土石流的時候,也可能會有「為什麼被埋在底下的不是我?」這種感受。比起怨懟老天的不公平,他們更傾向責怪自己,「如果當初我跟他換位置,是不是就不會發生這種事?」
其實這種內疚感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,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因為這種內疚感影響到長期的生活、精神狀態,一般來說,兒童、青少年因為自我的人格還建立不完全,比較容易產生這種內疚感;像是爸爸媽媽突然過世,如果沒有好好做心理建設,孩子可能會覺得「是自己不夠愛爸媽的錯」,開始出現內疚感。
倖存者內疚來自這些原因
除了上述的「我希望我還可以多做一點什麼」之外,倖存者內疚也可能是來自「我做了什麼」,像是跟朋友開玩笑說,「經過鷹架要小心喔,搞不好會砸死你!」結果朋友真的被鷹架砸死,這時倖存者會覺得是自己的「詛咒成真」,認為是自己的話語害死對方的。
而從痛苦中逃出來的人,也會容易有「我怎麼可以放任其他人痛苦,自己享樂」的想法,比如從戰亂國家逃到其他國家尋求庇護,雖然自己已經獲得自由,卻會擔心還在戰亂地的家人、無法真正享受好不容易獲得的自由,甚至會覺得跟過去比起來,痛苦並沒有減少。
對於生活過得很好的人來說,也可能覺得「我憑什麼享受這些東西」,像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出身貴族,但是一直以自己的貴族身份為恥、認為貴族是靠剝奪平民在生活的;當然這跟俄國當時的改革氛圍有關,但也說明了這種「內疚」是屢見不鮮的。
怎麼從倖存者內疚中走出來
有倖存者內疚的患者,通常會感到煩躁、沒有動力、無助、罪惡感,甚至恐懼、胃痛、心悸、失眠、頭痛,併發憂鬱症、創傷後壓力症候群,最後走上自殺。所以幫助這些失去家人、朋友,或是擁有極高同理心導致容易感到內疚的人,從內疚中走出來是很重要的一環。
問問自己,這件事如果做了不一樣的選擇,具體會怎麼樣
雖然有些事情是可以避免的,但其實大多時候,我們沒辦法知道這樣的選擇是好還是不好,所以問問自己、或是問問患者,如果當初做了不一樣的決定,事情是不是會比較好?在具體模擬的情境下,患者可以慢慢了解,自己的「內疚」其實是誇大了自己的責任,沒有人有這麼大的權力可以決定所有事情,所以過多的內疚也是不必要的。
說出自己的感受
很多內疚者其實會陷在沒辦法表達情緒的問題裡,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從哪裡來、要怎麼解決,只是一遍遍想著「如果當時怎麼樣怎麼樣就好」,甚至會覺得「別人會不會也怪我」。但如果跟其他人討論這樣的情緒,可以知道別人並不是這樣看,幫助自己從這種罪惡感中離開。
人生不是「一」跟「零」
對於那些覺得自己擁有很多、剝奪別人快樂的人來說,可以讓他了解,其實這些事情就像買彩券,有時候誰都無法中獎,有時候一人獨得、有時候多人分享,所以自己獲得了一些東西,並不代表是「剝奪」別人來的。如果真的覺得很內疚,可以試著在能力範圍內,想出辦法去幫助那些人,而不是讓自己過得一樣痛苦。
參考資料
Six Tips for Handling Survivor Guilt
Survivor Guilt
延伸閱讀:
文/盧映慈 圖/許嘉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