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性更年期除了尋求醫師藥物與針灸治療,應尋找心靈寄託,排解不安情緒,迎接人生新階段。
《黃帝內經》記載相關絕經前後諸症, 「六七,面皆焦,髮始白;七七,任脈虛,天癸竭,形壞而無子也。」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陳威達指出,女性42歲頭髮開始變白,器官功能逐漸衰弱;49歲進入老年階段,生殖機能逐漸衰退,最後喪失生育能力。
常見 3 症候治療方法
更年期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女性生殖機能逐漸下降,出現潮熱、盜汗、失眠、煩躁、情緒不寧、月經混亂、頭暈、耳鳴、心悸、面目及下肢浮腫、胃口差等不同程度的症狀,最後導致絕經。
中醫調治更年期, 採順應自然而為方式,依個人體質、證型、臟腑、經絡、氣血等,給予不同治療方法,與西醫針對單一症狀治療明顯不同。陳威達說,西醫以補充荷爾蒙為主,另依據個別問題開藥;中醫則是辨證論治,找出身體失衡之處,建立新的平衡,安然度過更年期。
門診中常見3種更年期症候群包括:
1. 肝氣鬱結
病人多情緒鬱悶、鑽牛角尖、煩躁易怒。治療原則是「疏肝解鬱」,處方用柴胡疏肝散或越鞠丸加減,針灸或按摩太衝穴(屬肝經)。
2. 肝腎陰虛
症狀多頭暈目眩、易怒、悶熱盜汗、腰痠。治療原則為「滋腎養陰、清熱平肝」,處方用一貫煎或加味逍遙散合知柏地黃丸加減,針灸或按摩太衝、內關穴(屬心包經)。
3. 心腎不交
症狀多潮紅、心煩緊張、失眠、頭頸胸盜汗、腰痠。治療原則是「滋益腎陰,交通心腎,養心安神」,處方用天王補心丹或六味地黃丸合黃連阿膠湯加減,針灸或按摩通里(屬心經)、照海穴(屬腎經)。
身心調整舒緩不適
更年期症狀短則2 ∼ 5年,長則10∼20年。陳威達臨床上曾遇過60幾歲婦人,臉顴骨區潮紅,一看就是更年期障礙。經開立滋陰清熱、養心安神藥方,包括天王補心丹,加上茯神、百合、合歡皮等,並教導睡前按摩內關、湧泉穴,一周後即改善,病人反映睡得較安穩,也無潮熱情況,比吞安眠藥舒服。
另外,更年期婦女多面臨事業空窗期、家庭空巢期的雙重失落,陳威達指出,中醫擅長從「身心整體性」思考,協助病人調整體質,另一治療重點在於「心靈處方」。
建議更年期婦女重拾年輕時的夢想,過去因工作或家庭忙碌而無法做的事,趁著退休後去實踐,例如繪畫、攝影、插花、跳舞等,把注意力放在個人興趣上,身體的不適除請醫師幫忙外,也從心理調整,身體改善會更為明顯。
4 個好習慣 安度更年期
飲食不均衡,加上長期熬夜、缺乏運動、日光照射不足等因素,會加重更年期障礙,陳威達叮嚀要從調整生活習慣做起:
1. 調整飲食內容
多攝取富含植物性雌激素的穀類、青椒、茄子、大蒜、馬鈴薯、香蕉、櫻桃、蘋果、苜蓿與黃豆、黑豆及其製品。還可食用含黏液質高的食物,如山藥、黑白木耳、黑白芝麻、蕨類、海帶芽、昆布、香菇、秋葵、地瓜葉、桑椹、愛玉、仙草、海參、豬腳筋、雞爪等,有滋潤養陰作用。
2. 子丑時入睡
晚上11點~凌晨3點是「子丑時」,為膽肝運作時間,建議晚上10點半上床培養睡意,確保11點前睡著,有助身體修復。
3. 採行溫和運動
更年期步入退化階段,避免做激烈運動,可選擇溫和、低傷害性運動,有助身心放鬆,如氣功、太極、瑜伽、散步、打坐和呼吸吐納等,並養成固定運動習慣。
4. 做負重運動、多日曬
更年期腎水不夠,易骨質疏鬆。建議適度負重,到戶外曬太陽,促進體內維生素D生成,儲存骨本。
撰文 / 陳婉箐
※本文授權自今周刊,原文見此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