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Heho選讀》
WFH(Work From Home)是疫情爆發以來的熱門單字,為了避免群聚及減少病毒四處的流竄,待在家裡成為斷開病毒鏈措施之一。雖然待在家上班讓人滿開心的,少掉通勤的時間和討人厭的同事,但是工作效率卻越來越下降啊!
新冠肺炎疫情橫掃全球,許多企業紛紛宣布讓員工在家工作、遠距辦公,避免疫情擴散。但許多人都沒有在家工作的經驗,很可能抵擋不住床鋪、零食、電視的吸引力,或是一下子想到衣服該洗了、一下覺得還是自己煮飯吃,導致生產力變超低!
自由撰稿人珍‧米勒(Jen A. Miller)於《紐約時報》分享他居家工作 15 年的經驗談,列出幾項在家工作的要點,讓你關在家但不軟爛,一樣能有效率完成工作。
1. 上班時間就起床,別穿著睡衣工作
在家工作最大的挑戰就是維持工作的步調,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讓生活作息依然依照工作來進行,例如在該上班的時間起床、刷牙洗臉並穿好衣服,甚至可以畫一點妝,讓自己看起來是有精神、有氣色的,也能切換到「工作模式」。並且確保自己在能夠妥善安排好一天的時間,做一些上班前會做的事,例如你在工作前會列出待辦事項清單,在家也要這麼做。
另外,在家工作可能會常常用到視訊會議等方式,如果讓同事或老闆看到你邋遢的一面,對自己的形象也不太好,職涯策略師瑞妮爾(Linda Raynier)建議,「你應該要看起來是有在工作的樣子,而不是在家鬼混或睡午覺」。
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
2. 設置強迫專心的「辦公區」
在家中設置一個專門工作的地方,最主要就是要讓自己不要分心,並且要督促自己,到這裡就是要「工作」。米勒建議,不一定要有一個房間,家中適合的角落也可以。工作環境的燈光盡量選用比較冷色調的燈光,更能保持專注度,也可以讓辦公的桌子盡量靠近窗戶,有自然光的照射能降低長時間工作對眼睛造成的傷害。
另外,記得跟室友或伴侶先協調好,尤其當對方同樣必須在家工作時,達成哪邊是「工作空間」的共識相當重要。
有些學校也因疫情決定遠距上課,和孩子一起待在家上班,對許多爸媽來說更是一大挑戰,可以試著讓孩子跟你一起在辦公區寫作業、做勞作,就像是你們一起在工作的感覺,甚至讓孩子看些教育性影片,暫時不要打擾你。
德州貝勒大學(Baylor University)管理學助理教授莎拉‧佩瑞(Sara Perry)建議,在家同時要工作和照顧小孩,比單純去更難、更耗精力,可以跟上司討論看看,在這樣特殊狀況下降低工作的難度。
3. 躺在床上、窩在沙發,都是大忌
有很多人聽到「在家工作」可能會立刻在心裡歡呼,認為可以躺在床上完成所有事情就好。事實上,習慣在家辦公的前輩們都建議,千萬不要躺在床上或是窩在沙發裡工作,這樣非常難專心並保持生產力,而且長時間下來更可能對頸椎以及腰椎造成傷害。
4. 與同事、上司保持聯繫
即便在家工作,應該還是有許多需要跟同事討論的事項,所以千萬別關在家變成邊緣人。跟主管保持聯絡更是重要,若是你在辦公室時每天要會跟某位上司匯報工作內容,那麼在家工作時也記得要每天與他聯絡。
《遠距工作:分散式團隊員工的成功祕訣》一書的共同特蕾莎‧道格拉斯(Teresa Douglas)建議,應該不時跟上司通電話或是視訊聊天,以確保自己沒有因為遠距工作而漏了什麼重要的事情,也可以掌握工作的進度。
若你是主管職,則要設定機制檢查團隊的每個人是否保持正確的工作方向和進度,這麼做可以讓自己比較心安,不會因為遠距工作而導致進度落後。但不需要神經兮兮地隨時檢查 email 或訊息,只要常保持聯絡,例行性地詢問對方狀況即可。
5. 正常吃飯、洗澡、睡覺,維持日常生活步調
在家工作很容易不小心變成「在家耍廢」,除了保持工作的步調之外,維持生活規律也很重要,並確保自己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。
根據美國心理學協會的研究,在居家隔離或檢疫的時期,保持日常的規律有助於建立秩序感與成就感,別忘了依照正常的時間休息、吃飯和洗澡,而工作中間如果累了,可以休息個 5 分鐘,呼吸一下新鮮空氣,就像在辦公室一樣(但小心別在床上睡著了!)。
6. 活動範圍變超小,切記不要久坐
在家上班比起辦公室少了很多活動的機會,例如通勤、走去會議室、出門買午餐或到同事座位串門子等等,很容易在無意識之下久坐,對健康也是一種傷害。
有將近 10 年經驗的自由工作者湯姆‧波普馬隆斯(Tom Popomaronis)提到,他常常感受到自己背痛或腳麻,才發現自己已經坐在椅子上 5 個小時了,由於沒有其他人打擾,他也常常會忘記吃午餐。
波普馬隆斯建議,可以使用鬧鐘,或是幫助你安排時間的 App,提醒自己每半小時就要站起來一下或是喝水吃飯,才不會讓在家工作變成身體健康的負擔。
7. 時間到了就要停,別忘了自我「下班」
就如同會忘記起來走動一樣,在家工作其實很容易「忘記下班」,當工作一忙或是事情很多,又沒有人提醒你「下班囉!」,就會不小心加班,反而比進辦公室更有壓力。所以即便是在家,也要記得時間到了就放下工作,讓自己有放鬆休息的時間,明天再繼續上班!
資料來源:
The New York Times、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、New York Post
*編譯‧整理 / Janis,本文授權自經理人,原文見此。
圖 / Heho編輯部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