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仇不見得是壞事!重新看待心中的那些放不下

記仇不見得是壞事!重新看待心中的那些放不下

成大事者,懂記仇

謝謝那些不甘心、被輕視、被冒犯的一切,把怨恨化成變好的動力

作者:蘇菲.漢娜(Sophie Hannah)

出版社:采實文化

責任編輯:Alice
推薦原因:記仇,在大家過往的既定印象中,似乎總是帶著惡毒和憎恨的苦澀意念,但你可曾想過,這些惡意與恨意,也可以間接成為心靈成長、引以為戒的動力?作者透過突破性思考,表達這些仇恨並不是一片見不得光的黑暗,而僅是一種正常的情緒,藉此解放了讀者自我仇視的陰暗面,讓大家能夠更健康地審視內心對於某些人事物的反感。不過,面對不懷好心的敵意,你也可以大方表示不滿!


顛覆記仇的刻板印象


作者不喜歡記仇被認為是在發牢騷,所以認為傳統的定義大錯特錯。書中將探討兩大觀點:

不一定壞事才記仇


怨恨不一定是「真實或想像的壞事」所引發。明知記仇對象根本沒錯,但還是有可能記仇。有時怨恨既沒有羞辱,也沒有傷害,甚至連「想像的」羞辱或傷害誤以為自己受到不公平對待,其實沒有這回事也沒有。即使某人做了件對你有益處的好事,你還是有可能記仇。

記仇不必有任何負面情緒


「怨恨」的傳統定義,通常暗示記仇必定是對某人產生負面又不愉快的感覺,儘管只是短暫的怨恨卻決定緊抓不放,但記仇不必是緊抓任何負面感覺。幸好我們能以不同眼光來看待怨恨,視為昔日的寶貴紀念品,是情緒心理史上的重要工藝品。在公眾、政治或歷史背景脈絡下,大家都很清楚發生事情後,就此遺忘往前走,彷彿不曾發生,這種做法不一定最好或最正確。

停止記仇的五種理由


怨恨可以變成非怨恨嗎?當然可以!對於所有怨恨,我們不可以、不應該、也不得理所當然地認為必須永遠記住。

以下列出可中止怨恨的理由:
1.記仇對象道歉,表現出真心認錯、後悔不已的樣子,並保證不再出現類似行為。
2.你意識到怨恨是無憑無據、不好或錯誤的,所以不該記仇。
3.你意識到怨恨自然而然消失或忘了,甚至失去活躍感染力。
4.你自認為已經說完的怨恨故事,但其實沒有表達完整,導致怨恨依舊存在而影響到你對記仇的渴望或能力。

最重要的一點,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怨恨事件,都要受到重視。

對於「怨恨應該是何種模樣」的問題,以下列出更深入的答案:
1.怨恨應當是講述過去發生的故事,無論是十年前或兩秒前都可以。
2.怨恨是你不想遺忘且緊抓不放,將這「書籤」放在心頭上的。
3.怨恨蘊含重要教訓,也可做為你未來形塑理想模樣或行為的指標,並且你想利用這則怨恨故事來加強決心。
4.怨恨故事可能是強而有力的提醒,幫助你重視自己的價值觀。
5.怨恨是在發生某起事件後,形成跟記仇對象有關的新意見或想法。
6.怨恨還可能導致你對記仇對象採取全新行為。
7.怨恨不應帶有憤怒、苦澀、憎恨,也就是本章開頭所列舉的不愉快感受。發生怨恨事件當下與之後的這段期間,會產生前述任何一種或所有負面情緒,若想記住良好怨恨,這些感覺存放的地方應該要與怨恨區隔。良好的怨恨,不可以受到氣憤與負面能量影響。
8.良好的怨恨應該讓人擁有自主權,變得更有智慧,有時還能從故事中獲得樂趣。

這些事你該好好記仇


無故攻擊型:無緣無故對你發飆


按字面的意思,這個怨恨十分易懂又不言而喻。

強人所難型:勉強你做不想做的事


對方勉強你做不想做的事,讓你陷入必須拒絕他人的尷尬處境,因此為了避免陷人於不義,千萬別強人所難。但我們也要懂得勇於拒絕,不須感到內疚。

愚蠢玩笑型:不合時宜的開玩笑


對方可能只是在開玩笑,但誰在乎呢?玩笑話還是有可能不合時宜,冒犯到人;或者為了回避對方攻擊,說出其實是反映真實的玩笑話。

*內容授權自《成大事者,懂記仇》,作者為蘇菲.漢娜(Sophie Hannah),采實文化出版。

文 / Alice Lee  圖 / 胡家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