肉類料理的美味秘密!你可能不知道的 8 個廚房小祕訣 學會立刻變大廚

料理的科學

好廚藝必備百科全書,完整收錄50個烹調原理與密技

作者:蓋.克羅斯比博士(Guy Crosby, PhD)、美國實驗廚房編輯群(The Editors of America’s Test Kitchen)

作者:陳維真、張簡守展等合譯

出版社:大寫出版

責任編輯:許筑婷
推薦原因:在廚房中,是以什麼標準來劃分成功與失敗?答案是:「隨機應變的能力」,簡單來說,「知識」才是最重要的環節。像是如何留住肉汁、以鹹味的醃醬醃漬肉塊更能帶出軟嫩肉質等,只要能理解這些基本原則,就可以不假思索地運用在所有料理上。

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

一、肌紅蛋白決定肉的顏色

肉的顏色來自一種蛋白質,稱為「肌紅蛋白」,功能是儲存肌肉組織裡的氧氣。肉剛切好時,蛋白質是深紫色,生肉的外層接觸到氧氣,蛋白會變成「氧肌紅素」,是醒目的鮮紅色。不過,可以穿透到內層的氧氣比較少,肌紅蛋白會慢慢轉變成褐色的變性肌紅蛋白。

這種顏色改變只是表象,對肉的風味或新鮮度毫無影響,除了肉會因為加熱變成褐色。畢竟,肉的顏色也會因為牲畜年齡而改變。牲畜年齡越大,肌肉使用越多,肌紅蛋白就越多。

二、需要處理掉鮭魚的灰色物質嗎?

鮭魚皮下的灰色物質是富含 omega-3 脂肪酸的脂肪層,粉紅色的魚肉裡含有的 omega-3 脂肪酸比較少。為了了解這塊灰色的區域對鮭魚的口味有何影響,我們用烤箱烤了幾塊鮭魚片,一半的魚肉去掉灰色物質,一半的魚片則保留。

最後只有幾位味覺敏銳的試吃員注意到,有灰色物質的樣本帶有非常輕微的魚腥味,但多數人吃不出差別。要把灰色物質去掉很簡單,鮭魚煮熟後,把皮剝除,並用刀背將灰色物質刮掉。

三、煎魚前灑糖可加速褐變反應

魚肉只要內部溫度達到 120℉,就會開始收縮、變乾,到 140℉時就會全熟。超過這個溫度,魚肉就會過乾、不可口。儘管表面溫度會高於 140℉,可是要接近 300℉時,梅納反應才會開始。

若在魚潮溼的表面加灑上糖或蔗糖,接觸到鍋子的熱之後,蔗糖就會迅速分解為葡萄糖和果糖,果糖在 200℉時會迅速焦糖化,魚只要放在熱鍋裡,約 1 分鐘外皮就可以達到這個溫度。

四、新鮮柳橙汁為何會苦掉?

柳橙的成份中,含有一種稱為「limonoate A-ring lactone」,簡稱 LARL。在榨汁的過程中細胞遭到破壞,LARL 會和柳橙汁產生化學反應,形成一種有苦味,稱為「檸檬苦素」的化合物。

店家販賣的柳橙汁,因為已經過加熱殺菌,阻止這種反應,但是對於現榨柳橙汁的這項化學反應可說是有增無減。因此在品嘗現榨柳橙汁和 4 小時前榨的柳橙汁後,試吃員發現放比較久的柳橙汁味道比較苦。

五、冷凍雞肉的賞味期限 勿超過 2 個月

我們經常把雞胸肉凍在冷凍庫裡,但是後來發現,冷凍的時間超過 2 個月會影響雞肉的軟嫩度。

經過實驗證實,冷凍 2 個月的雞肉肉質,和新鮮雞肉幾乎一樣嫩;不過,冷凍 3 個月的雞肉硬了 15%。因此建議,以保鮮膜包住冷凍雞肉,再以真空夾鏈袋密封,不要冷凍超過 2 個月。

六、解凍肉和浸泡鹽水 可同時進行

將一小部分的冷凍肉泡進一桶冷水裡可以加快解凍的過程。但我們想知道,如果食譜的第一個步驟是泡鹽水,是否能將這兩個步驟結合成一個步驟?

雞肉切塊和豬排本來就需要 1 小時解凍,所以要做到這點並不是問題。只要把這些小的肉塊泡在鹽水靜置 1 小時。不過,如果是冷凍的全雞就要先浸泡在自來水中解凍 2 小時,再放入鹽水中浸泡 1 小時。

七、生雞肉會窩藏細菌 得小心處理烹煮

雞肉和牛肉不一樣,裡面和表皮都可能窩藏有害細菌,例如沙門氏菌。安全的處理方式是:在烹煮前「請勿清洗雞肉」。清洗這道手續不但無法殺菌,還可能將細菌散播到廚房各處。

更安全的烹煮方式:將雞肉煮到 160℉,即可殺死細菌。測量溫度時,請記得多測量整隻雞的幾個部位,大腿最厚的地方是最慢升到理想溫度。

八、醃汁救星 關鍵成分「油」與「鹽」

若拿掉醃汁中的油或鹽都會明顯地降低菜中的大蒜風味,因為「油脂會保護並穩定大蒜辣素」,而大蒜辣素就是賦予大蒜獨特風味的主要成分,如果把大蒜加到油裡面,蒜素就會融解並且與空氣阻絕。

油可以包覆肉類,使調味均勻分布,但蒜素是少數幾種能融解在油脂與水裡的分子,所以蒜素會藉由醃汁的水分進入肉中,鹽巴則在這過程中扮演加速角色,讓大蒜中含有蒜素的水分被加速吸取出來。

編輯 / 許筑婷 圖 / 楊紹楚

延伸閱讀 :
麩質食物好難戒?意想不到的「米」味大變身 豐富多樣米糧製品一次看
不預約吃不到!10 家超夯「私廚」 菜色及餐廳介紹無私藏大公開
最有人情味的「辦桌」文化大揭密!宴席菜單、出菜順序及總鋪師的好手路